整體目標

  1. 使學生對中國上古至現代的歷史有一梗概認識。
  2. 提高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
  3. 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中國固有文化傳統及民族生活特色(與中華文化獎勵計劃相輔相承)。
  4. 通過學習先賢事蹟,以培養學生之優良品格。
  5. 培養學生對事物之客觀態度及對史事評鑑的能力。
  6. 訓練學生掌握探索事理的能力,並作多元化的思考。
  7. 高中學生著重完成會考及高考課程指引所規定的課程,使學生有足夠的能力應付公開考試。
  8. 學生初步能透過資訊科技學習中史。

 

學習技巧與能力

1. 教學策略

歷史教學與思維訓練是不可分割的,指導學生學習歷史,首要在於「啟」與「導」,即啟發學生掌握思考方法。下列四途,僅供參考:

1.1 問得其法

      1. 通過設疑及質疑,刺激學生主動思考。
      2. 挑戰性:問題應有一定難度,切勿過淺,只要求學生回答「是」或「不是」。
      3. 多元化:有些問題是為引發好奇心,有些提問是為提供思考線索,有些提問是針對學生盲點,有些提問是要求學生綜合、判斷。
      4. 集思廣益:同級老師多作交流,並分享提問的方式與問題。
      5. 課業設計:習作設問得宜,除鞏固所學外,尤需提供思考訓練,包括認知、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及評價等,讓學生能得到不同層次的思維訓練。

1.2 攻心為上

    1. 課堂講述:在講述的過程中,老師須設法誘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好奇心,善賣關子、創設矛盾、製造緊張感等,均有助攝取學生的注意力。
    2. 刺激媒介:提供刺激思考的媒介(如實物、圖片等),推使學生從具體及有趣的材料上進行積極的智力活動。

1.3 觀、察合一

    1. 配合使用直觀教具(如地圖、圖片、文物模型等),讓學生邊看邊想,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力。
    2. 老師應充入利用教科書的插圖,誘發好奇心,讓學生動腦筋思考。
    3. 講授地圖時,宜借助面積較大的掛圖,一邊講述,一邊加以具體的指示,加強直觀的效果。

1.4 讀、寫並重

    1. 開展指導閱讀(包括課本閱讀及課餘閱讀)及編寫提綱/筆記,不僅可訓練學生認真閱讀,且動手兼動腦。
    2. 上述做法有利記憶、綜合及歸納能力的提升、有利於對歷史作出正確的分析及有利於日後的自學。

2. 學習策略

2.1 對初中而言,首要工作是維持或提高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
2.2 處理歷史資料應力求簡化,不必要的,免學生背誦。
2.3 中一至中三級在學期結束時,學生最低限度能掌握中國歷史朝代的順序(由夏至清)。
2.4 除基本歷史知識外,經過三年的學習,學生應能掌握基本的讀圖、繪圖、閱表、繪表及應用簡單的歷史資料的技巧。
2.5 在學習技巧方面,期望學生在完成初中課程後,能夠掌握:

    1. 擷取重點
    2. 時序觀念
    3. 互動思辯
    4. 資訊科技

2.6 學生應懂得如何有系統以大綱小目和分題分點做筆記。
2.7 加強學生面對各類型問題的能力,簡言之,學會能小心地審題,並作出最準確的回應。
2.8 學期完結時,學生應能回答問答題:中一(約200字);中二(約300字)。
2.9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恆常備課及整理筆記的學習常規,並養成愛好閱讀的習慣。

2.10 中四及中五方面,學期完結時,學生應:

    1. 熟習答題技巧
    2. 運用高階思維分析史事
    3. 具備評鑑史事及建立史識的能力

3. 能力培養

3.1 著重思維訓練

本科一向著重思維訓練,不鼓勵背誦式的學習方式。思維訓練學習宜透過教師的引導及學生的主動研習進行;學生通過認知、理解、歸納、綜合分析及評論等漸進模式學習歷史,點滴積累,自會對史事有深刻的認識;著重思考分析的學習目標對學生的實際意義較大,雖然初期或會遇上一定的困難,但在掌握思考方法後,自會「一理通,百理明」,同時也可體會學習上的趣味。

要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教師須在成績評核方面配合,才能有成,所以,教師在設計考查題目時應以思維訓練的模式為本。

3.2  著重史識建立

本課程其中一項目標是要求學生透過史事的認知,對歷史的發展有一定的見解。對於初中的學生,我們當然不能有過高的要求,但仍希望學生在學習本科後,能對史事有綜合理解的認識,而不只停留在認知的層面。例如,學生須要理解「『安史之亂』為甚麼是唐代中衰的關鍵」,而不是只知道「『安史之亂』是唐代中衰的關鍵」。

史識的建立是學習本科極為重要的事情,本課程同時也希望學生透過學習本科,建立面對人生問題的能力。

3.3  學習興趣──「愉快、有效學習」

趣味是一股推動學習的力量。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並以學生為中心,不僅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有直接參予的機會,學生從而思考更多。所以,本課程在教學提示部分,於每個課題後都提出一些活動建議,供教師參考。教師可因應需要,靈活運用,如有心得,亦可加以改良,使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

3.4  品德教育、公民教育的培養

3.4.1  操守品德

歷史教學不僅是為增進知識,也為了培養品德教育。學生可透過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學習他們的嘉言懿行,以培養良好的操守及對團體、社會的責任感等。

3.4.2  建立對民族及國家的認同感及歸屬感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歷久常新,為人類歷史中重要的部分。歷史教學的其中一項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對民族文化及國家歷史的認識,建立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及歸屬感,以達致民族團結的目的,來共同建設國家。

本課程在〈課程內容〉部分,於每個課題內都提出一些建議,供教師參考,目的是藉著歷史上一些人物、事件,培養學生對民族的歸屬感及認同感。教師宜斟酌選用有關建議,客觀引導學生思考有關問題。